15103000158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首页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仪器仪表雷电与浪涌防护电路设计
发布时间:2024-07-05 09:56:54

摘要:早在人类文明尚未萌芽之际,雷电便已在宇宙间活跃,它既扮演着大自然的清洁工角色,为地球生态循环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以独特的方式引导了人类对燃烧现象的理解以及电力的探索;然而,雷电的力量亦如双刃剑,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构成潜在威胁,它不仅是生命的潜在杀手,还常常对建筑结构和电子装置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雷击放电主要分为直接命中和感应效应两种形式,早年间由于电子技术的局限,这些影响并不显著,仅需简单的避雷设施就能应对;然而,随着数字化油田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监控系统、通信设备和自动化仪表等高科技产品深入到石油开采的各个环节,雷电感应的风险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损失的显著增长,这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防护需求。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雷电放电现象由单次或多个独立的闪电爆发构成,每一次释放出的电流强度极高且脉冲短暂,通常在10,000到100,000安培的区间内发生,持续时间少于百万分之一秒。雷击放电主要分为直击放电和感应放电两大类:直击放电指雷电直接命中设备表面或内部元件,虽然可能带来巨大的冲击电流,但在避雷针和接地系统的保护作用下,其潜在风险相对较小;而感应放电则是由雷暴产生的瞬态电流激发,它能引发强烈的电磁场并辐射出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影响到供电线路时,会形成极高的感应电压,从而对电子设备,尤其是那些广泛应用在石油开采中的精密仪器造成破坏。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和自动化仪表的迅速网络化与智能化,各类电子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入石油开采领域。这些设备多依赖于集成电路,但它们在绝缘性能、耐压能力和抗电磁干扰方面存在显著弱点。一旦遭遇雷击,如果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轻则可能导致设备故障,重则可能危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酿成严重的生产事故。因此,对雷电防护的研究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2、仪器仪表雷电与浪涌防护电路设计

2.1雷击防护原理

雷电防范策略分为两个层次:初次直击防护和二次感应防护。当雷电径直命中目标时,我们称其为一次直击雷。为了抵御这种威胁,通常会采用避雷针和避雷网等装置,它们的作用在于导引雷电,使其经由地线导入大地,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地表的电阻作用会导致雷电流在地面形成显著的电压分布,即所谓的分布电压。而这个分布电压,以及由此引发的电磁场影响,构成了一次雷击后的潜在风险,即二次雷击。二次雷击主要表现为设备供电中突发的高电压冲击,这会显著增加电子设备特别是仪表遭受雷击的概率。对于户外设施如仪表和电缆,首要策略是远离避雷装置,以避免直接受雷击;其次,降低设备和天线的安装高度,能有效降低遭雷击的可能性,从而减轻潜在的损害。在诸如风力发电、气象监测和通信基站这类系统中,设备往往位于高处,如铁塔。这就要求这些设备不仅要应对一次直击雷,还需防范因雷电感应进入线路带来的二次损害。因此,全面的雷电防护设计至关重要,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人员安全。

2.2直击雷防护设计

在防止直击雷的策略中,广泛采用的是地网(等电位体)的集成。等电位体是一系列与大地紧密相连的导体,它们之间的跨步距离标准要求小于20米。在建筑物内部,诸如钢筋和水管这样的基础设施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常被用于构建等电位体,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防雷,还能有效地削弱电磁兼容中的共模干扰信号。当雷击击中天线或结构时,由于天线与地网相连,整个系统的电位同步上升,所有通过地网连接的设备接触点也随之升高。然而,这并不影响仪器仪表内部与外部的电位差,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的低压供电系统通常采用TN-C配置,其中N代表中性线,PE则是保护接地线,后者允许多点接地。PEN线的功能多元,既可以充当中性线,也可以作为保护接地线。在实际安装中,我们会将三相电的中性线连接到等电位体(接地平台),而仪器仪表的接地线则进一步与等电位体相连,形成一种效果,即中性线两端均接地。这样,三相的中性线与大地处于等电位状态,仪器仪表的接地端也是如此,确保了系统的整体电气安全。

2.3二次防雷防护设计

尽管地网理论上能承受一定程度的电荷,但其实际容量有限,且地网面积受限,接地电阻也不可能全无。因此,在雷击事件中,地网与周边设施间的电位差显著。当远程仪器的供电线路遭遇雷击时,首先,高电压会在设备接地点瞬间形成,随后因落地电阻扩散,形成对仪器仪表输入端与用户接地间的大规模突涌电压冲击。其次,雷击还会通过输电线路引发强烈的感应电压,这些电压以行进波的形式沿线路传至设备,传输距离虽有差异,但依然不容忽视。理想的突涌电压吸收时机应为雷电流上升阶段,即从0.1到0.9的上升期,约为5至8微秒。然而,线路中的突涌电压会快速衰减,通常对应于1000至2000米的线路长度。针对长途输电,仅需关注首尾15公里的防雷措施。尽管地下传输的雷电速度远低于地面,但在城市郊区和农村普遍采用裸导线,易受二次雷击的突涌电压影响,设备极易受损。为此,风力发电机和通信塔等场所应优先考虑地下铺设电源和通信线路,至少20米长度,并采取静电防护措施,以增强电磁兼容性能。在工业环境中,隔离变压器的设计能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防雷和电磁兼容性。

2.4仪器仪表雷击防护电路的设计

在设计仪器仪表的防雷击电路时,首要策略是在电路输入端集成高效的EMC滤波系统,旨在同时消除高频电磁干扰(EMI)的传导影响,并有效抑制电源线路及突发的电压脉冲。为了确保核心芯片和组件免受过压和过流损害,电路设计需特别关注这些关键部分的静电防护,通过实施有效的共模和差模干扰抑制,提升仪表信号的精确度。仪器仪表的金属外壳利用法拉第笼原理,具备卓越的静电屏蔽能力,但必须确保接地以防止杂散电流的积累。在实际设计中,金属外壳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保持3毫米以上,以防止在脉冲测试期间发生尖端放电,从而损害易损的芯片和模块。针对一类或二类设备的安全标准,外壳强制接地是必不可少的,且外壳仅需与大地、两个Y电容相连,禁止额外的电路连接。防雷击电路的关键元件包括:浪涌抑制电感线圈、陶瓷气体放电管、氧化锌压敏电阻、X型防浪涌电容、半导体闸流管(TVS)、继电器和隔离变压器等。在电路设计过程中,根据各元件的特性和性能,如压敏电阻快速响应但耐压较低,应置于EMC滤波后的位置;而气体放电管虽然启动慢但耐压高,应安置在输入电路前端。然而,气体放电管的放电过程可能时间较长,且存在残压,稳定性有待提高。

3、结论

随着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油田建设的前沿技术日益丰富,仪器仪表设备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如何确保这些精密设备免受雷电侵袭,已逐渐成为油田建设中不容忽视的议题。尽管现有的防护手段无法彻底排除雷电风险,但通过持续优化策略,我们可以显著降低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强调预防优于治疗,我们必须积极拥抱创新,汲取国际上先进的防雷策略和教训,不断强化我们工厂的雷电防护体系,以确保员工和设备始终处于最安全的状态。

友情链接 :
海南气象局 海南省应急管理厅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 海南省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平台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振发路10号
电话:15103000158
邮箱:48311567@qq.com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2 海南雷检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2022001187号-1
技术支持:绿色创意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