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国发(2016)39号),明确规范防雷检测行为,降低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准入门槛,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允许企事业单位申请防雷检测资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雷技术服务,促进防雷减灾服务市场健康发展。9年过去了,参与防雷检装置测企业如雨后村笋,蜂拥而至。根据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平台平台显示,截止2025年年8月底,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单位为1726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机构的分支机构为1552家,防雷检测主体多元化,检测市场社会化已经形成。
从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显示,全国各地防雷装置检测机构数量在2025年5月17日为1787家,7月底为1732家,8月底为1726家,连续4个月动态减少。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防雷装置检测机构数量经历了急剧增加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到今年出现的动态减少阶段。无论你是否愿意看到,防雷装置检测市场淘汰赛已经开始,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单位优胜劣汰的局面已经到来。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防雷装置检测竞争日益加据,一些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将被迫淘汰出局。
一、市场行情景气度趋冷。主要是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业务量急剧下降。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竣工检测是防雷装置检测市场的重要部分,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档案备案的必备资料。从2021年开始房地产开工面积、竣工面积急剧减少。
二、低价竞争导致市场整体效益下降。部分企业以低价抢占市场,恶性竞争导致防雷装置检测企业整条利润下降。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检测机构不得已退出市场。
三是主管机构监管加强,不合规的企业面临罚款、注销资质的风险。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各省气象部门下发了一些列加强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检测过程管理文件。特别是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意见》。强化了检测过程的规范化监管,直指一些检测单位超资质检测、虚假检测、检测漏项、检测方法错误等现象。一些检测机构在检测质量考核中不合格,整改期不能承揽新的检测业务,在招投标中趋于劣势,难以为继。
三是行业集中度提升。具备技术、资质和品牌优势的头部防雷检测企业通过并购或技术升级扩大市场份额,中小机构生存空间被压缩。一是近几年很多集建筑、环保、消防、特种设备检测的综合公司申请并具备了防雷检测资质,甚至很多建设工程综合检测检验站也具备了防雷检测资质,他们在技术、设备、市场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他们进入市场也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和招投标成本。二是一些防雷装置检测企业通过几年深耕电力、能源、古建筑、高速公路、铁路、通信等行业,形成了行业优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他检测单位已经很难进入。三是气象部门所属企业开展防雷装置检测,依托对重点防雷单位的监管优势,在油库、气库、弹药库、易燃易爆场所、旅游区等单位检测市场占有率很高。
四是用户需求升级,导致一些检测企业不能满足行业发展。一是一些用户已经不满足单一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更倾向选择能提供风险评估、实时监控等增值服务的企业。二是一些重点行业(如电力、通信、石化等优质用户)对检测质量要求更高,倾向于选择市场信用好、势力强的检测机构。
防雷装置检测是防雷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无论从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还是从检测机构的生存发展的角度,检测资质单位都应该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的业务技术素质。那些靠低价竞争、投机取巧的检测机构将首先被淘汰出局。几点建议:
一是防雷检测企业要进行横向多元化,创造条件取得建筑、环保、消防、特种设备检测资质,发展综合检测业务。
二是防雷检测企业进行纵向多元化,拓展雷电检测预警、风险评估、防雷工程、防雷元器件生产市场。
三是防雷检测企业要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站稳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切忌出现违反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比如查资质检测、检测漏项、违规分包、不按时上报检测信息、不按时申报资质延续等现象,导致停业整顿或注销、吊销资质。
四是深耕行业,提升市场占有份额。要提升在电力、能源、古建筑、高速公路、铁路、通信等行业检测专业化水平,提升竞争优势。
结语:
和其他市场一样,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防雷装置检测市场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房地产低迷导致的新建建筑物防雷竣工验收急剧减少的影响,防雷装置检测市场优胜劣汰不可避免。检测企业要正视这一过程,采取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气象主管机构要强化防雷安全监管,推进防雷装置应检尽检,提升防雷装置检测覆盖率,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和市场呵护。各级防雷协会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防雷检测行业自律,防止低价恶性竞争。通过防雷装置检测单位、防雷检测行业主管部门、防雷协会的共同努力推进防雷装置检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