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生态圈基本结构
产业生态圈是指某产业已经形成或将要形成的、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体系,体现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新的产业布局形式。产业生态圈顺利运转的内在要求和微观基础有赖于圈内各节点、要素间的密切关联和有机的分工协作。
产业生态圈一般应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具有自我成长和修复能力,在这个有机体中,各个节点及其因子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其次,它应该是一个动态闭环结构,在这里,各个节点及其因子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每一个节点及其因子的存在和发展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整个生态圈的运转;第三,它同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各个节点向外不断选择、吸收有用资源,同时向其他节点、因子传递能量。
二、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
以雷电防护工程为产业核心,以雷电灾害监测设备研发与制造,雷电灾害预警服务,防雷元器件研发与制造,雷电防护工程设计与施工,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防雷装置检测设备研发与制造为主要产业方向,通过各产业要素、主体、驱动和产出节点的有机关联、循环推进、对外开放,实现雷电防护产业整体健康有效运转的产业布局和运行形式。
如图,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的基本节点包括要素、主体、驱动和产出。其中,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数据、资金、人才等;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投资方、相关行业、公众等;驱动包括各类产业相关的创新、产业链、体制机制、投资、需求等;产出包括产品、服务、知识产权、专利、品牌等。从生态圈循环运动角度,在实际运行中,这4个节点处于相互交叠、彼此递进的状态,并不能将各个节点分割开来,我们可以任意节点为起点开始产业生态圈的流转。比如产出节点可以作为上一节点补给要素节点的资源能力,促进产业整体生态圈的增量快速参与产业运行。
从运行的具体要求看,产业生态圈的每个节点都有自身独特的运行原则,同时整体上遵循相应的运行规律。要素节点是物质基础,遵循的是全面充足原则;主体节点是能动因素,遵循的是多元协同原则;驱动节点是激发条件,遵循的是开放创新原则;产出节点是成果实现,遵循的是效益优先原则。生态圈总体运行应该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总体与各个节点展开可循环的能量交换。
三、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状况分析
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的运行质量,大体有三个标准可以衡量:一是各生态节点自身状况是否满足运行原则。二是各节点间能否实现互为补充,有效衔接。三是生态系统各节点及整个系统能否有效吸引来自外部的资源能量,不断补充雷电防护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由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雷电防护产业发展状况。总体评价是各生态节点自身整体状况先天不足,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发育不全。
(一)要素节点是物质基础,全面充足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是对雷电监测能力和水平有差距。雷电监测网络建设了很多年,但监测网络水平空间、垂直空间密度不够,精度不够(监测设备精度难以鉴定),二是雷电监测数据共享公开不够。气象、电力建设了闪电定位系统,还没有做到数据实时共享公开,这导致社会企业难以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三是投入资金少。从企业端来将,雷电防护产业体量小,市场培育时间短,资本投入少,上市的雷电防护相关企业少之又少。从用户端来讲,对雷电防护重要性认识不足,把雷电灾害当做纯粹的自然灾害,不愿意投入资金在雷电防护工程的设计、工程、检测中。从政府和管理端来讲,雷电灾害仅作为气象灾害的一种,监测设备投入明显不足。四是人才能力与水平有差距。在高等教育学科中没有雷电防护专业。曾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江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置过雷电防护专业或专业方向,现在取消了。电力部门高压电力部分涉及了一些雷电防护课程,应用气象专业也涉及了部分雷电防护课程。各部门没有设立雷电防护专门机构和工作岗位,在建设、通讯等系统中防雷工程仅是整体工程的一部分,没有设置专门的雷电防护技术岗位。气象部门作为雷电防护主管部门近几年也相继撤并了原有的防雷中心或者雷电灾害防御中心机构。在职称系列中没有雷电防护专业。我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显示,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检测、评估并指导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分类为“防雷工程技术人员”,归类为“气象工程技术人员”。气象部门曾经将雷电防护作为专门的职称系列,早几年就取消了,归属到应用气象专业。但现在独立的雷电防护职称系列已经取消。
(二)主体节点是能动因素,多元协同的局面尚未建立。一是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对雷电防护越来越重视,2016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国发(2016)39号),明确建设工程防雷许可、放开防雷检测市场,但雷电防护主体多元协同的局面没有形成。政府各管理部门对雷电防护产业引导不足,对SPD、防雷元器件、雷电监测设备、防雷装置检测设备生产、销售的质量监督职责悬空;气象部门在防雷检测领域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其下属事业单位直接从事防雷检测,或出资成立企业间接从事防雷检测,直接影响了气象部门对防雷装置检测的管理权威。二是企业主体方面,雷电防护企业小而散,防雷监测预警、防雷元器件制造、防雷设计、施工、检测等业务横向多元化企业少,建设工程检测、消防检测、防雷装置检测、环境检测等业务纵向多元化企业少。防雷检测企业、工程企业、防雷元器件生产企业恶意低价竞争形势严峻,反“内卷”、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任务艰巨。三是科研机构方面,雷电防护科研机构少、监测基地少。四是投资主体方面,政府、行业、财团对雷电防护产业投资主体少。五是雷电防护的社会组织不够健全。不少省市未成立防雷协会,已经成立的防雷协会在推动对防雷企业服务、市场引导、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作用不够。
(三)驱动节点是激发条件,开放创新驱动不够。一是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防雷工程要不要专业资质在市场层面还有争议,大部分省不核发防雷工程特种资质。法律规定,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的资质证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联合核发资质,在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资质证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二是科研创新不够。我国雷电防护技术标准大多来源于IEC系列标准,缺乏自主研发的雷电防护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对雷电发生机理研究重视不够,对雷电监测设备研发、生产的投入不足。三是资金要素驱动不够,雷电防护产业对资本吸引力不高,雷电防护产业中上市企业少。四是市场需求还需引导与挖掘。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雷电防护工程覆盖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新建、改建、扩建防雷装置投入使用前实行竣工验收制度,投入后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人员密集场所实行雷击风险评估制度。与之相关的还有防雷元器件生产、销售、雷电监测设备生产销售等等,这些领域的市场需求还没有充分挖掘。
(四)产出节点是成果实现,雷电防护产业效益总体偏低。据智研瞻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接地防雷系统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年我国接地防雷系统行业规模为20.5亿元,2022年为21.3亿元,2023年为22.9元,总量很小。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和基建工程滑坡,相关防雷元器件生产、销售,防雷工程、检测效益滑坡,不少防雷检测企业举步维艰。我国目前仅有中光、科安达等少数几个主营业务为防雷的上市企业。
四、打造健康的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
打造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主要任务有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市场环境下雷电防护产业发展秩序。除了从法制、政策层面加强专门针对雷电防护产业市场发展的管理,要积极引导行业自律。自律机制首先是建立在雷电防护产业各方面主体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在雷电产业生态圈中共同生存、发展,必然要遵循相应的协同机制。产业自律机制的形成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包括气象行业主管部门从政策法规层面的引导与支持,相关国家行业监管工具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联合体的积极倡导,以及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健康发展的积极参与。
二是进一步完善雷电防护产业链。从目前看,与雷电防护相关的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尚处于“各自为战,散兵游勇”状态。产业各个链条之间,尤其是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重复投入、同质竞争现象突出,亟待通过良好的产业协同机制,将雷电防护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紧密联合起来,优化产业发展内部生态系统,积极吸纳外部有效资源,实现整个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的良性运转。
三是完善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机制。发挥雷电防护产业各个主体的能动作用,从产业发展整体逐步完善雷电防护产业生态圈的基本内容,不断发现、优化各个节点因子间相互作用机制,使之成为雷电防护产业发展的“导航仪”。加强产业内外部主体、资源布局协调,避免重复投入和同质化竞争,合理确定雷电防护产业的边界,一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发展路线,另一方面为社会资本雷电防护产业投入提供参考指南,促进雷电防护产业市场主体集中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合理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效率。
四是消除影响雷电防护产业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抓住国家简政放权和相关领域放开搞活机遇,积极探索产业促进机制,充分释放雷电检测数据、科技、服务、自然资源活力,加快建立防雷检测、预警预报服务、装备仪器等重点领域统一的市场规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行业自律,打破区城、行业、领域间壁垒,建立政府、气象主管部门、部门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关系,共同推动雷电防护产业市场资源优势发挥和效益实现。
五是提升社会组织的产业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雷电防护产业链的形成,还是产业生态圈的良性运转,都需要强化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社会组织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要加快建立健全由国家级社会组织牵头主导的产业共同体自律规则的建设,激活地方社会组织功能,协助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制定、事业产业发展规划中合理分配产业相关要素,拓展雷电防护产业外部资源包括国际化发展空间,成为推动雷电防护生态圈良性运转的有力助手。